陈晓卿说,如果可能,他很想回到上世纪90年代,因为那时“可以用半年的时间只想一件事。”这多少让人有些惆怅,再去看勉力射进大楼的阳光,就想文艺地替他接一句:“从前的日子过得慢……”
陈晓卿的学习和工作的简历可以简单清晰地枚举如下:198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(原北京广播学院),主修摄影,同年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为摄影美学,1989年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,担任《地方台30分钟》编导。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。代表作品有《远在北京的家》《龙脊》《森林之歌》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等。
在上高中时,他曾有过成为作家或诗人的梦想,而启发了这梦想的是他高中的一个语文老师,那时候他天天呆在老师家读老师的藏书,他爱上了文字,觉得那很美好,在抄下整本的《歌德诗选》时,他觉得自己似乎有了卖文为生的基因。
1982年,他考上了大学。因为个子高,眼睛好,被从他志愿填报的北广新闻编采专业调入了摄影专业,这让他非常失望。进了学校,他发现此间的少年对于文学艺术的所想所思,所谈所论和他全然不同,在和高中的老师写信哭诉过自己的孤独和失落后,他再不提文学二字,潜心摄影,“在专业上超过别人而有了成就感。”
由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导演陈磊、邓洁、李勇执导的电影纪录片《舌尖上的新年》2016年1月在全国上映。看完电影走出影院,观众们一个个都在喊饿,有人惊叹:“太过瘾了!那五花肉入锅炸的时候都像是从你脑后入锅似的!”
从电视荧屏到大银幕,从寻常菜肴到除夕家宴,影片的艺术总监陈晓卿说,影片想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美食。
记者:这部电影是以什么标准选择食物的?
陈晓卿:有3个标准:一是要有传承,是祖先留下来的东西;二是确实好吃,不好吃的东西必须淘汰;三是要有鲜明的地域专属特性,要体现当地风物人情。电影中没有出现饺子,就是因为全中国都在吃,它的地域专属特性不强。
事情是从去年夏天开始的。当时,我正在为我负责的《纪录片》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的生存焦虑。夜里一点的时候,手机响了,是我的上司魏斌。“我和康健宁想了一个好主意,你现在就过来听听。”魏斌是一个很爱冲动的人,我经常说他,奔五十的人了,哪来那么多激情?
已经是后半夜了,我赶到了宁夏电视台副台长康健宁在北京的住处。他们俩像说相声一样,谈到了一个想法,希望能在全国范围内,把上个世纪90年代那些曾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纪录片进行一次统一的、集中的回访?说实话,我没有像他们一样激动起来,我当时只是把它当成领导交代的工作开始安排计划。
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,由康健宁担任总策划、我担任总导演的系列纪录片集《时间的重量》终于在全国十几家电视台的三十多位导演的共同努力下接近完成。当他们把节目送到北京的时候,我先看了两部片子,一个是康健宁的《生活》,一个是上海电视台的《毛毛十岁》。这一次,激动的是我自己了。在十年的时间跨度里,片中的主人公从外形到内心都经历了如此深刻的变化,时间的沧桑感如此真切的呈现在我眼前。那些经过了时间磨砺的纪录片忽然让我有恍如昨日之感。